群策群力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食品浪费既是一个粮食安全问题、社会道德问题,也是一个生态环境问题。国家把制止食品浪费上升到法律高度,足见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大问题。
《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一年多来,全国各地采取了许多措施, 使食品浪费得到了一定遏制,但是,从社会生活实际看,仍然有大量食品浪费的现象存在,这说明制止食品浪费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立法到落实还需要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政策。
一、舌尖上的浪费仍很突出
《反食品浪费法》颁布实施一年多了,按理说,国家立了法, 也实施了这么长时间,食品浪费的现象即使做不到完全消除,也应该不会那么明显了,然而我们观察到,目前社会上食品浪费现象仍然大量出现,触目惊心。
笔者注意到, 有些工作餐结束后会剩余很多食品,没有被消费食用就直接扔掉了。据我观察,这些工作餐有几个特点:一是很多包间都在同时开餐, 从用餐者形象看,多是公务性质的工作餐, 属公款消费。二是菜品比较丰盛,消费后剩菜率在50 % ~ 70 %,属于过量点菜。三是那些剩余食品均被服务人员直接倒入垃圾桶中,最终作为厨余垃圾处理。
我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看到这种现象,心中很不平静。
——全国每天有无数工作餐在进行,可以想见有多少这样精致的食品被抛弃,总量是一个怎样惊人的数字!我国是一个14 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人民衣食无忧,但浪费食品无论如何是不符合国情的。
——剩余食品是一种固态和液态污染物,即使能够提炼出一些工业油脂,但处理后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会成为垃圾而污染环境, 这与我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相违背。
——食品要经过很长的生产链才能生产出来,在其种植、加工和丢弃后处理中都要消耗大量能源和物质,所以食品是一种“高碳”产品,食品浪费不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
——我国历来具有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和节约简朴的生活方式,但近几十年来一些过度消费的观念和行为有所蔓延,食品浪费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不相容的。
——我们每天都在会议上、文件中慷慨激昂地论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但转身来到餐厅就造成丰盛食品的大量浪费,这是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行为。
目前还没有反映全国一年食品浪费总量的统计数据,以下资料反映了我国食品浪费的部分 情况: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表明,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 克/ 人/ 餐,浪费率为11.7%;初步测算,2015 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在1700 万~ 1800 万吨;朋友聚餐、商务宴请平均每餐每人食物浪费量分别为107 克、102 克, 家庭聚会每餐每人食物浪费量为95 克。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的资料显示,据测算,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 万~ 1800 万吨, 相当于3000万~ 5000 万人一年的食物量。东部地区是餐饮浪费的主要区域。从浪费的食物结构来看,蔬菜类食物的浪费量最多,约为每餐每人27 克, 占总浪费量的29%;第二大类为主食,约为23 克, 占25%;肉食类食物的浪费量约为每餐每人16 克,占总消费量的18%;浪费比例最低的是水果和奶类,占比分别为1% 和0.2%。从浪费的餐馆类型来看,餐馆规模越大,食物浪费程度越严重, 大型餐馆的人均浪费量为每餐每人132 克,小型餐馆人均浪费量为69 克,快餐人均浪费量为38 克(《重要环境决策参考》2021 年1 月8 日)。
食品浪费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碳排放。按照上述资料,餐饮垃圾处理成本为25 亿~ 36 亿元,据此估算,城市居民年浪费约440 亿立方米水资源和460 万公顷土地资源,排放约550 万吨二氧化碳等值温室气体,造成约3000 亿元经济损失。
这些情况表明, 食品浪费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比较普遍、无法忽视的问题, 应该从粮食安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高度给予重视, 寻找有效的解决 之道。
二、食品浪费成因复杂
2020 年8 月11 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批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尤其是今年的疫情影响,更为我们敲响警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食品浪费问题由来已久,即使在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以及国家颁布《反食品浪费法》之后,食品浪费仍然比较突出,说明食品浪费背后有复杂的原因。
这种复杂的原因就在于,食品消费不仅是一种物资产品的消费过程,还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和一项经济产业活动。因此出现了这样一种情景:食品消费的消费者都没有故意浪费食品的主观动机,但迫于一种无形的裹胁, 最终都导致食品浪费堂而皇之、大行其道。具体而言,可能有四个原因:
一是传统共餐式的用餐方式。这种方式不易事先确定菜品的总消费量,容易出现过量备菜, 一桌人数越多, 过量上菜就越 突出。
二是餐饮企业的利润导向。食客点菜越多则企业利润越高, 企业没有动机劝阻食客点菜,反而在营销上倾向于向消费者推荐和提供过量食品。
三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宴请方为了面子好看,一般有意超过需要点菜,甚至把价格昂贵的“硬菜”集中点上,造成过于油腻而浪费更大。
四是支出来源的原因。工作餐都是公款支出,虽然工作餐禁止饮酒, 但对食品消费量并没有硬性约束,点餐者缺乏节约支出的动机, 更容易出现过度 消费。
这些原因导致食品浪费现象难以治理,以致形成了一种对食品浪费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社会风气。制止食品浪费,必须从调整传统餐饮方式、合理调节利益关系、倡导新型饮食文化、改革公费餐饮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即进行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
三、标本兼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
《反食品浪费法》的实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相较于之前主要依靠道德教育和舆论号召来制止食品浪费而言,法律手段划出了更为清晰的是非准则和行为边界。《反食品浪费法》共32 条,分别列出了政府部门、社会主体、食品企业、公民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兼有治标和治本之策,形成了初步完整的框架。
徒法不足以自行。让《反食品浪费法》落地生效是当前制止食品浪费的首要工作。可采取先治标后治本、标本兼治的路线, 即先落实一些相对较易实施的管理措施,再逐步加大制度性改革的力度。
当前,落实《反食品浪费法》亟须制定各项落实办法或实施方案,谨提出以下建议:
1. 把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内容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推动包括制止食品浪费在内的全民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提供政治指引。
2.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深入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专项行动”,按照“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科学管理、社会共治”的原则,部署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相关措施,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同防止和减少食品浪费。
3. 赋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制止食品浪费的明确职能和权责, 把《反食品浪费法》中“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加强对全国反食品浪费工作的组织协调”的规定落到实处,改变反食品浪费工作群龙无首的局面。
4. 国务院制定出台《公务活动接待用餐管理规定》及其附则“用餐标准”,使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关于“公务活动需要安排用餐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节俭安排用餐数量、形式,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 的规定有法 可依。
5. 改革单位公费餐饮预算管理制度,限制参与公费餐饮消费的人数,设定个人消费上限标准, 实行公费餐饮消费事先申报和批准,把公费餐饮消费作为单位年度财物审计的重点对象和必查 项目。
6. 加强对市场化餐饮服务经营者的预先管理,要求其订立有利于节约消费的服务项目:
——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在醒目位置张贴或者摆放反食品浪费标志;
——在菜单上标注食品分量、规格,不得设立最低消费标准或诱导消费者超量点餐;
——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等不同规格选择;
——完善自助餐服务,对自助餐给予价格优惠,提供小规格餐具;
——对参与“光盘行动”的消费者给予奖励,为消费者提供打包服务。
7. 加强对机关、学校等团体餐饮节约粮食的管理,对餐饮管理者实行反食品浪费责任管理 制度。
——在食堂等张贴宣传标语或摆放反食品浪费标志;
——对明显过量取食行为进行劝阻,对大量丢弃食品者给予批评;
—— 对出现大量食品浪费现象的单位进行重点审计和责任 追究。
8. 加强群众监督,建立举报制度。订立有利于群众监督和举报的制度并公之于众,对反映食品浪费情况属实的予以适当奖励。
四、建议开展落实《反食品浪费法》专题政策研究
《反食品浪费法》是一个关于制止食品浪费的法律框架文件, 主要是做出原则性和方向性的规定,还不足以直接运行。如前面所述,制止食品浪费包括治标和治本之策,最终要通过调整传统餐饮方式、合理调节利益关系、倡导新型饮食文化、改革公费餐饮制度等深刻变革,即进行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来实现。上述提出的若干建议,主要是关于近期需采取的一些举措,还没有触及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和文化转型,尤其是还没有很好地兼顾到餐饮企业的经济利润需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全面推动餐饮方式的绿色转型,必须依靠稳妥的政策支撑,而目前由于调研不足和试点不够,这种政策支撑还远不成熟。
制止食品浪费是个政策问题。为此,建议针对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开展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政策研究,例如委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或其他机构设立专题政策研究项目,从现状分析、国际经验、未来趋势等角度提出我国餐饮消费模式和饮食文化变革的战略性建议,向社会公开征集制止食品浪费的良策,总结推广各地落实《反食品浪费法》的经验做法,提出和推荐可行的节约消费模式。
作者:夏光,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生态环保督察专员;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2022年第3期